• 2020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黄土高原一次副高外围暴雨的对流环境及触发条件分析

      2020(3):1-8.

      摘要 (486) HTML (0) PDF 3.67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interim逐6 h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陕北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地区西风东移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陕西交汇,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陕北暴雨区有两支水汽输送带,700 hPa上西南风急流水汽输送以及850 hPa上偏东风急流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700 hPa上榆林东部水汽辐合抬升,加之850 hPa偏东风在东部河谷辐合爬升,造成榆林东部地区的大暴雨天气;对流条件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前陕北地区中低层湿度较好,850 hPa比湿达到15~17 g/kg,大气不稳定度强,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达到28 ℃,假相当位温相差18 ℃,CAPE值达到了2 354 J/kg,充沛的水汽、能量条件为对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河套东北侧弱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陕北形成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大气湿斜压性增强,锋生触发陕北地区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强降水;不稳定分析表明,在降水前期及初期,大气对流不稳定度高,随着降水的产生,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强降水凝结潜热对中层大气的加热作用,又使得大气斜压不稳定增强,中层大气锋生造成的垂直运动使得陕北地区的强降水持续,造成大暴雨天气。

    • 秦巴山区一次罕见雷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2020(3):9-15.

      摘要 (482) HTML (0) PDF 2.16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ICAPS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数据以及FY-2G卫星、安康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9年6月2日发生在秦巴山区的一次罕见雷暴大风天气进行成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日陕南中东部地区存在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生和发展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图上,傍晚前后从关中向陕南发展移动的冷池触发了本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发生时,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云系逐渐东移南压,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区域和地面冷池前方辐合线位置基本一致;雷暴大风发生时低层雷达速度图上有显著的大风速核、明显的中层径向辐合和低层辐散及其雷达强回波质心的下降,这些都为雷暴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一定的指示。

    • 2019年陕西汛期暴雨预报检验评估

      2020(3):16-19.

      摘要 (503) HTML (0) PDF 359.24 K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陕西省气象台(下简称省台)主观订正预报产品、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和模式动态交叉取优要素预报方法(DCOEF)预报产品,对2019年4—10月陕西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省台主观订正预报产品对晴雨、小雨、暴雨、一般性降水、暴雨以上降水均有较好的预报效果,ECMWF细网格预报对中雨、大雨预报较好,评分较高;三种产品对区域性暴雨的预报能力均强于对局地性暴雨的预报能力,省台主观订正预报产品和DCOEF预报产品评分优于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

    •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2020(3):20-25.

      摘要 (534) HTML (0) PDF 744.90 K (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8—2017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和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2015—2017年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持续改善明显;质量浓度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月和12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供暖期显著高于非供暖期;非汛期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超标日相较达标日,气温和能见度偏低,降水偏少,风速偏小;非汛期PM25、PM1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汛期PM25、PM1质量浓度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M25、PM1质量浓度春、秋、冬季与风速的负相关性最显著,冬季与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也十分显著。

    • 关中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020(3):26-30.

      摘要 (553) HTML (0) PDF 854.21 K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关中区域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五个主要城市2014—2018年PM25、PM10、SO2和NO2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逐日平均质量浓度,统计分析了关中区域近5年环境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区域颗粒物PM25、PM10和S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西安、咸阳和渭南NO2年平均质量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宝鸡和铜川相对较低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在不断改善。关中区域4—10月尤其是夏季6—9月空气质量状况较好,7月最好;采暖期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其中1月环境空气质量最差,其次是2月。近5年以颗粒物PM25和PM10为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均超标,而SO2质量浓度相对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中部环境空气质量最差,其中PM25、PM10和NO2质量浓度明显较高,东部次之,北部和西部相对较好。咸阳中度以上污染日数明显较多,其次为西安,渭南居第三,铜川最少;咸阳、西安和渭南中度以上污染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咸阳增加趋势最为显著,而宝鸡和铜川呈逐年减少趋势。

    • 基于人体舒适度的商洛市气候康养旅游评价

      2020(3):31-35.

      摘要 (500) HTML (0) PDF 1.83 M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0—2018年商洛7县(区)和西安地区逐日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商洛和西安的气温、降水量、日温差、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并运用基于黄金分割法构建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对商洛7县(区)和西安市区进行舒适度等级划分,通过比较西安和商洛各地“舒适(0级)”日数时间分布特征给出商洛开展气候康养旅游的建议。结果表明:商洛市雨热同期,夏季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都较西安高,夏季平均气温为2334 ℃,较西安低2~3 ℃,且商洛适宜的风速能舒缓炎热,气温日较差高利于夜间睡眠,具有优越的气候康养旅游资源;商洛7县(区)年均“舒适”日数均高于西安,可达60 d及以上,其中柞水和镇安县年均“舒适”日数最多,均为69 d,气温最高的7月洛南县的“舒适”日数最多,可达7 d;建议游客春季可前往“舒适”日数最多的镇安县进行康养旅游,夏季可选择“舒适”日数较多的洛南和柞水县,秋季则可选择“舒适”日数最多的丹凤县。

    • 延安旅游气候舒适度和旅游前景分析

      2020(3):36-40.

      摘要 (446) HTML (0) PDF 673.27 K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延安市12县区1981—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分析延安旅游气候舒适度,得出以下结论:延安市舒适旅游期持续时间较长,5—9月是延安市的最适宜旅游期,是开展乡村游、避暑游的最佳时期;4月和10月是较适宜旅游的时期。冬季室外环境温度低,湿度小,开展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时要注重保暖。

    • 陕西关中猕猴桃树蒸腾特征分析

      2020(3):41-44.

      摘要 (396) HTML (0) PDF 577.24 K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3—10月,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猕猴桃种植代表县周至县九峰试验站,将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用于连续测定3棵树龄10年的猕猴桃树的树干液流速率,并对果园内的气象要素指标进行同步测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猕猴桃树蒸腾速率和日蒸腾耗水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日蒸腾量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整体和四种情况条件下,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特征基本一致,从08:00左右开始快速上升,10:00—14:00达到峰值。日照百分率≥60%时,猕猴桃蒸腾速率最高,且最早达到峰值。影响猕猴桃蒸腾耗水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空气温度、太阳净辐射和日照百分率,三种气象因子与蒸腾耗水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蒲城酥梨优质品质区划与气象要素分析

      2020(3):45-48.

      摘要 (468) HTML (0) PDF 579.36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蒲城县酥梨试验站品质测定结果,对10个主要种植乡镇酥梨品质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酥梨品质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综合得分将酥梨品质划为“特优”“优”“良”“一般”4个等级,并利用ArcGIS软件和蒲城精细化矢量地图,对综合品质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蒲城县西南部为优质酥梨生产区,气象条件利于优质品质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品质逐渐递减。根据10个乡镇气象站酥梨不同发育期及同期旬、月气象资料,结合各品质差异,利用SPSS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各品质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筛选出的主要因子建立不同品质气象回归模型,另选取3个乡镇进行品质结果预测,回代和预测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酥梨生产提供参考。

    • 基于Landsat影像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设区前后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2020(3):49-53.

      摘要 (339) HTML (0) PDF 795.47 K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潭于2009年升级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12年再次升级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在新区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植被生态,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探究平潭综合实验区设区前后植被生态变化情况,研究利用LandsatTM/OLI卫星影像资料开展平潭综合实验区植被遥感监测,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设区前后植被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实验区植被覆盖总体较好,植被覆盖以中高覆盖为主;平潭设区前后植被变化特征明显,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小,主要原因是实验区不断加快的开放开发建设,部分绿色植被地区转为建设用地。

    • 陕西降水现象仪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评估

      2020(3):54-57.

      摘要 (394) HTML (0) PDF 446.75 K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9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8年1—12月降水现象仪观测记录和人工观测记录的平行资料,从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陕西20站降水现象仪基本能满足业务需求,其余79站均需要延长平行观测时间。建议进一步完善仪器性能,优化相关数据处理软件。

    • 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防冻装置设计

      2020(3):58-61.

      摘要 (496) HTML (0) PDF 654.56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结冰期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风传感器易被雨(雪、雾淞等)冻住而无法自动观测的问题,在分析、改进现有风传感器防冻装置设计缺陷的基础上,采用面状加热和智能双温控等技术,设计了风传感器智能防冻解冻装置,将防冻解冻、智能控制等功能集成。经试验分析和业务应用表明,该装置既不影响风向风速数据采集准确性,又有热效率高、业务实用性强、防冻效果好等特点,可适用于我国多数气象观测站风传感器的防冻解冻应用需求。

    • 基于无人机的气象探测环境360°球型全景制作及应用

      2020(3):62-64.

      摘要 (361) HTML (0) PDF 667.89 K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通常采用图片的形式反映探测环境状况,存在不够直观、完整、立体的问题,针对探测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了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制作360°球型全景的方法,并阐述了其在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科普宣传方面的应用价值。

    • 局站分离后县级气象网络结构改进与优化

      2020(3):64-67.

      摘要 (393) HTML (0) PDF 546.75 K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局站分离的情况下,采用双路由器三角形连接方式改变了局站单一链路连接方式,提供了网络连接冗余,具有高性价比和较高稳定性。

    • 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

      2020(3):68-72.

      摘要 (361) HTML (0) PDF 617.92 K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预警信号决策属于风险决策,部分预警错误是决策错误。管理学认为制度可以塑造人的行为特征,因此预警信号业务制度会塑造预报员预警决策行为特征,从而影响预警决策质量。应用 “前景理论”,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陕西省天气预报员预警决策行为特征,挖掘决策行为特征与业务制度的关系,可以为预警信号业务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分析建议。经研究,陕西省天气预报员在预警信号决策中存在13项群体行为特征。针对群体行为特征相关的业务制度提出四方面完善建议,分别是:建立完善的宣教体系,完善业务质量的评价体系,明确多角色决策中各角色自权责边界,以及提高预警信号的传播能力。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