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陕西省气象局

主 办 单 位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省气象学会

编 辑 出 版 《陕西气象》编辑部

主编 赵奎锋

期刊简介
  • 《陕西气象》是由陕西省气象局和陕西省气象学会联合主办的陕西省气象行业唯一的科技型期刊,是以气象科学技术为主,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

     《陕西气象》为双月刊,A4开本,48页,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4354  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 61-1282/P。

     《陕西气象》坚持为气象业务服务、为相关学科和行业服务、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基层台站和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

    查看完整简介>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MCC引发的一次短时强降水环境场和云参数特征

    乔丹杨,王瑾婷,刘帆,卢晔,高萌,谢逸雯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 卫星定量产品,对2022年7月15日陕西关中东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引发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的环境场和云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副高、短波槽和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前期受副高控制不稳定能量持续积累,水汽条件充沛,在地面辐合线动力抬升作用下触发对流,造成短时强降水。(2)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 MCC成熟阶段,当≤-52 ℃冷云面积达到最大时,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当≤-52 ℃冷云面积开始减小时,降水强度开始减弱。(3)短时强降水主要分布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且其上空对应的冷云区TBB≤-72 ℃,同时云顶高度发展至16 km 以上。短时强降水发生前,TBB呈波动下降、云顶高度呈波动上升的特征。当 TBB(TBB)、TBB平均值(TBBavg)和 TBB最小值(TBBmin)越小,最大TBB梯度(G)和TBB变化率(R)越大时,雨强越大。

  • 多源观测资料在延安两次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宁欣婷,王文波,杨丽,薛丹妮,李雨星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 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延安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以及探空观测等资料,对延安市2023年6月26日和6月27—28日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26日,延安位于高空槽后部的西北气流中,受到干冷空气输送的影响,同时低层存在风向切变,导致了降雹天气;而6月27—28日,受高空西风槽前暖湿气流、低层偏南风以及风向辐合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降雹和降水天气的发生。(2)6月26日多普勒天气雷达有明显的V型回波特征,对应了降雹天气过程,而6月27—28日降雹前多普勒雷达出现了钩状回波特征。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降雹时段的V 型回波与钩状回波均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强回波均接地,V型回波强回波质心高度要低于钩状回波,同时V型回波强度横向伸展的范围也较宽;另外,降水时段雷达回波比降雹时段要弱。(3)6月26日局地降雹发生时,微波辐射计的温湿廓线显示有冷空气向下侵入,出现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现象,积分云液水含量和整层水汽垂直积分在降雹过程中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6月27—28日降水时段高空温度上升,中层大气相对湿度趋于100%,积分云液水含量和整层水汽垂直积分在降水前增加,降水时段保持较大值,降水结束后减弱。(4)从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资料中均可以看到明显的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的特征,6月26日降雹前至降雹时段,高空有干冷空气,而低层则为偏南风;对于6月27—28日的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低层至中层在降水前至降水最强时段均为偏南风,在降水结束后逐渐转为偏北风。

  • 陕西夏季短时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井宇,陈闯,姚静,张蔚然

    2025, DOI:

    Abstract:

    基于2008—2023年陕西省95个国家气象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陕西夏季(6—8月)短时暴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短时暴雨频次日变化存在区域差异,陕北和关中的极大峰值出现在午后至夜间,陕南变化范围较小。短时暴雨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陕南中西部;与全省其他区域相比,陕西东部和西南部短时暴雨的累计降水量占夏季总降水量的比例相对较高。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午后至傍晚多发,夜间至清晨较少发生,但持续时间大于6h的频次较多。持续时间1~24 h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中,2~6 h的发生频次较高;平均累计降水量随持续时间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平均降水强度则呈减小趋势。关中西南和陕南西部长持续性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的累计降水量(频次)占持续时间1~24 h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累计降水量(频次)的比例较高,其余地区短历时降水占比例较高。不同起始时间的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始于午后至夜间的较多且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始于夜间至次日中午的平均累计降水量较多。始于不同时段包含短时暴雨的降水事件空间特征分析表明,15时—次日02时发生频次较多,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21时—次日08时平均累计降水量较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东部和陕南中西部。

  • 改则县1981—2020年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特点分析

    格桑卓玛,贾茂琼,王峰博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改则县1981—2020年降水、气温等站点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改则县1981—2020年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改则县主要气象灾害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改则县气温逐渐升高,尤其冬季和秋季增温突出;降水量呈现波动增多趋势,降水明显向夏季集中。改则县12月—次年5月易出现雪灾、冻灾等灾害性天气;10月—次年5月易发生大风灾害;7—8月易出现暴雨、雷电灾害;秋、冬季易诱发干旱,5—6月易出现轻度干旱。气象灾害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本地化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尤为重要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NPP的影响

    王娟,何慧博

    2025, DOI:

    Abstract:

    基于2000—2022年MODIS 17A3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气候模型计算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受气候变化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研究区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南高北 低的趋势,均值为257.45 g/(m2a)。(2)研究区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呈上升趋势,实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气候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速率更大。(3)气候因素与人为活动两者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应,其中在气候因素驱动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65.98%,由人类活动驱动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的区域面积 占比为28.40%。人类活动在推动植被生长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植被 NPP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度,体现人类活动在生态系统调控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 2021年春节期间关中地区重霾污染过程气象成因分析

    李双双,杜一博,高星星,李培荣,祁春娟,刘慧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陕西关中地区2021年春节期间一次持续性重霾过程的气象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关中各地市PM2.5质量浓度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咸阳、西安和渭南严重污染累计小时数均达20 h以上;关中地区500 hPa上以平直偏西气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扰动,地面上气压梯度力小,天气形势静稳;霾发展阶段泾河站垂直风场呈3层结构,低层较弱的偏东风或静风导致大气扩散能力较差,中层偏南风有利于暖湿水汽输送,高层以偏西风为主,这种风场结构有利于形成平流逆温;持续维持的贴地逆温和低混合层高度是导致重霾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时段的平均逆温高度和逆温强度分别为清洁时段的2.3倍和2.0倍,而清洁时段的平均混合层高度约为污染时段的2.5倍;霾污染的快速有效清除依赖于冷高压加强南下,泾河站的降水及中层偏北风加大和低层转为较强的偏西风均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后向轨迹显示,在西安附近徘徊的的污染气团和来自陕南的暖湿气团共同导致了本次重霾污染过程。

  • 城市气象观测与研究进展综述

    宋晓雯,董自鹏,陈乾,李星敏,陈闯,彭艳

    2025, DOI:

    Abstract: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的城市气象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因此,作为城市天气预报、气象服务与致灾天气机理研究基础的城市气象观测变得尤为重要。近些年,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城市气象观测与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从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大型外场观测试验以及城市气象观测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城市气象观测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相关研究作了展望。

  • 基于统计分析和马尔可夫链的日照数据质控

    刘锐,高灿中,罗晓林

    2025, DOI:

    Abstract: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做好气象预报和服务的前提。特别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后,如何提高数据质控水平,缩短发现异常数据时间,是观测业务工作的重点。利用统计分析和马尔可夫链两种方法,对巴中地区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22年的日照时数分析,探讨日照数据质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各站的月日照时数符合正态分布,其人工观测极大值与气候异常值吻合度极高,统计分析中关于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在数据质控上有较好的适用性。(2)马尔可夫链在月日照时数的状态预测上,夏季和秋季效果较好;而冬春季的质控标准更宜用气候异常值标准和统计异常值标准。(3)业务人员应按照业务要求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当月日照时数连续两个月以上超出马尔可夫链预测状态或气候异常值时,应加强维护,必要时可以考虑更换设备。

  • 三亚市气候特征及气候舒适性分析

    朱梅,方勉,尹群

    2025, DOI:

    Abstract:

    稀缺的冬适气候类型、优质的空气质量是三亚市气候康养产业发展、气候+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托。为深挖三亚市气候资源优势,利用三亚市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常规观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数据,选取温湿指数、风效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气候旅游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对三亚气候条件及重点旅游景点气候舒适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市气候具有暑热期短、严寒期无、降雨充沛、干湿季分明、太阳能资源丰富等特点。11月—次年3月三亚市各旅游景区的气候舒适性处于舒适/偏热等级,适宜居住、避寒和旅游;5—9月三亚气候舒适性降至热/闷热等级,综合气候条件不太理想。气候旅游指数全年始终保持在6级以上,旅游气候条件优越,且空气优良率99.7%,六大污染物均处于一级标准。研究结果可为三亚市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庆阳市道路结冰特征及指数预报研究

    韩晶,焦美玲,王娟,贺涛,徐耕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庆阳市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2022年冬季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道路结冰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道路结冰的敏感气象因子,并结合道路结冰有效样本库计算影响指数,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分级,建立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分级预报模型;并利用2023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道路结冰年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月际分布中道路结冰出现日数和出现时间均为1月最多2月次之,12月最少,冬季各月发生道路结冰时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均≤0 ℃,出现日数与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呈反位相;道路结冰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出现概率较低;地域差异呈东南部偏多、西北部偏少的特征;雪或积雪条件下,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0 ℃为道路结冰的主要特征;经检验评估,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分级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建筑物对大气电场畸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杨春明

    2025, DOI:

    Abstract:

    利用马鞍山2个大气电场仪站点2019—2021年的监测资料,借助MATLAB工具,运用数理统计、有限差分法,模拟了建筑物对大气电场测量值的畸变影响,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大气电场仪安装在建筑物顶部时,模拟的电场畸变系数与建筑物的高度成正相关,建筑物越高,大气电场畸变系数也越大,畸变越显著,畸变区域越趋于半球状;在一定宽度范围内,大气电场畸变系数随着建筑物宽度增加而减小,建筑物最窄处电场电势最密集,电场畸变效应表现也最剧烈。大气电场仪安装在地面时,模拟的大气电场畸变系数与建筑物距离呈正相关;在不同高度、宽度的群体建筑物之间,畸变效应最显著位置为群体建筑物顶部最窄处,群体建筑的共同屏蔽作用,使得大气电场值较小区域位于群体建筑之间。模拟畸变系数对长期监测大气电场均值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排行榜 Top 10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