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8.
摘要:“雷打雪”不仅会造成飞行视程障碍,雷暴闪电还会对飞机无线电罗盘及通讯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阎良机场逐小时能见度、云状云高、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23年11月11日一次发生在西安地区的罕见雷暴伴随降雪天气过程成因及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高纬环流背景为“两槽一脊”,陕西受高压影响,具有较强的气压梯度,在地面形成冷垫,厚度为2 km,逆温层厚度为45 hPa,为高架雷暴的生成提供基础条件。本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主通道在700 hPa高度层;11日凌晨及上午的700 hPa切变线,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弱辐合和西北强冷空气是此次“雷打雪”现象降雪的主要诱因。
2025(4):9-15.
摘要:利用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10月18—20日衡水市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为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过程,横槽位置偏北,与北上南支槽配合,气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冷平流、较强的辐射降温和前期较高气温的维持均导致此次寒潮降温幅度加大。较强气压梯度、变压梯度及动量下传是导致衡水市出现大范围大风的主要原因。此次寒潮天气伴随的降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影响系统为925 hPa低涡切变线;第二阶段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高空槽、700 hPa和850 hPa低涡及地面气旋。
2025(4):16-25.
摘要:利用陕西省降水观测资料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海温再分析资料,通过多变量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V-SEOF)方法,分析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以下简称“三大洋”)前期海温异常与陕西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年际联合模态特征,并研究海温对降水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三大洋前期海温季节演变与陕西省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MV-SEOF1模态,前冬热带太平洋上El Nino事件发展强盛,当年春季衰减,并伴随热带印度洋(TIO)和热带大西洋(TAT)滞后增暖时,陕西省夏季降水异常一致性偏多。MV-SEOF2模态,前秋El Nino转为La Nina,TIO和TAT暖海温随之减弱,则关中东部降水异常偏多。MV-SEOF3表明,前期出现太平洋经向模态(PMM)海温异常时,陕北南部到关中一带夏季降水异常偏少,其他地区偏多。MV-SEOF4表明,前期热带北太平洋和TAT暖海温维持时,全省夏季降水异常自北向南呈现“多-少-多-少”的四极型分布。(2)合成和个例分析验证了各联合模态中前期海温异常与陕西省夏季降水异常的统计关系,其中MV-SEOF1和MV-SEOF3模态关系更为明确:MV-SEOF1典型年合成海温和降水均与模态中相似,其中降水异常站点同号率达8814%;典型PMM海温异常的次年,出现MV-SEOF3型降水的年份占87.5%。本文从多海域海温异常协同影响的角度,阐述了热带三大洋海温季节变化对陕西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为陕西省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2025(4):26-32.
摘要:基于1981—2022年陕西省93个国家气象站历年逐月最大冻土深度资料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对标准差、趋势分析、低通滤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对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冻土地貌分布广泛,最大冻土深度从南向北逐渐加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各站土壤冻结日推迟,冻土解冻日提前。最大冻土深度月际变化特征显著,从上一年11月到当年2月,最大冻土深度50 cm线南界南压,即最大冻土深度50 cm冻土范围由北向南增加,3月冻土开始消融。陕西省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以2 cm/10a的速率减小。年最大冻土深度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地温呈负相关,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变浅。
2025(4):33-38.
摘要:基于1971—2022年陕西关中地区4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该区域寒潮活动特征以及单站寒潮频次与东亚槽位置指数(PEAT)和冷空气指数(CA)等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71—2022年关中地区单站寒潮累计发生频次呈北多南少的纬向分布特征,北部多数站点寒潮频次趋于增加,南部趋于减少;(2)整个区域年际间寒潮累计发生频次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冬季则显著增加;(3)1971—2022年关中地区区域性寒潮频次呈减少趋势。区域性寒潮过程持续时间为2~4 d,持续时间为2 d的占总次数的83.3%。区域性寒潮过程以干过程为主,干和较干过程占到过程总数的80.7%。(4)气候变暖是导致关中地区冬季单站寒潮频次增加的原因之一。关中地区寒潮累计发生频次与PEAT显著负相关,与CA显著正相关,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是造成关中地区寒潮空间分布特征的的主要原因。
2025(4):39-45.
摘要:基于宝鸡市2011—2020年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对陕西省宝鸡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融合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基于博弈论思想进行组合赋权,获取小麦条锈病预警综合气象参数;并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与苗期的降水和湿度、越冬期的气温及返青拔节抽穗期的降水和气温等气象要素关系密切。基于小麦条锈病预警综合气象参数构建的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模型能较好预测宝鸡区域冬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研究结果对宝鸡区域开展冬小麦条锈病防范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2025(4):46-51.
摘要:利用铜川市1990—2020年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及各区县玉米产量数据,分析玉米干旱气象指数与相对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构建玉米灾损模型,厘定玉米干旱保险纯费率,设计玉米干旱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结果表明:铜川市玉米在出苗期至乳熟期发生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因此分别构建出苗期至乳熟期和全生育期的干旱减产率模型,设计春玉米干旱保险赔付标准,且在干旱指数>40%时开始赔付。出苗期至乳熟期、全生育期春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分别为6.4%、6.1%,保费分别为337元/hm2、349元/hm2。
2025(4):52-58.
摘要:利用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站1991—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及2011—2021年樱桃产量数据,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赋权法、加权求和法等方法获取樱桃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数,并利用GIS技术进行了樱桃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咸阳樱桃主要气象灾害包含低温冻害、花期冻害与阴雨灾害。旬邑低温冻害危险性指数最高,乾县、武功、三原并列最低;旬邑花期冻害危险性指数最高,三原最低;永寿阴雨灾害危险性指数最高,礼泉最低。(2)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占咸阳市总面积的8.1%,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土石山区;中风险区占咸阳总面积的22.8%,以黄土塬区、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主。花期冻害高、中风险区分别占咸阳市总面积的19.4%、32.6%,高风险区主要为北部山地、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中风险区主要为黄土塬区以及黄土残塬区。阴雨灾害高、中风险区分别占咸阳市总面积的34.4%、28.7%,高风险区为北部山地及黄土塬区,中风险区主要为黄土高原沟谷地及黄土倾斜台状地。通过检验,咸阳樱桃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实际种植情况基本符合,该结果可为咸阳樱桃灾害防御与产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2025(4):59-65.
摘要:利用2000—2023年NDVI、NPP遥感数据及同期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秦岭西安段及各级保护区的气候特征、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时空变化,以期为秦岭西安段及各级保护区生态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秦岭西安段气候变化显著,气温逐年上升,核心保护区升温最快;降水量波动增加,增速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000年以来秦岭西安段植被状况持续改善,但不同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速均为最快;重点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最高,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低于一般和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相对较为稳定,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位居第二,但植被改善较少而且存在退化现象。
2025(4):66-68.
摘要:提升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及强对流天气的自动报警能力,对组网后的雷达回波强度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认为组网雷达回波强度仅与雷达发射功率和接收通道增益的变化等参数有关。通过分析仪表、天线水平度、波束指向等相关参数在标定中产生误差的原因,提出避免误差的测量细节及对组网雷达回波强度影响,从而提升雷达回波强度的时空准确性。
2025(4):69-73.
摘要:电源故障已成为影响区域气象站数据及时性和完整性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故障预测的准确率,提出基于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算法的电源故障预测模型。利用渭南市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85个因电源系统故障导致的区域气象站报文缺测记录,提取每例故障发生前10 d回传电压数据标记为“故障”样本,再随机选取该时段内335条无电源异常的连续10 d的逐小时电压数据标记为“正常”样本,共计420条数据作为训练与测试样本。计算每条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并归一化处理后再优选特征子集,最后训练并评估 KNN 分类器。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 KNN 模型准确率(Accuracy)为0.95、精确率(Precision)为0.95、召回率(Recall)为0.81、F1-score为0.88、AUC值为 0.90。2022年9月至12月的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模型成功地提前标记了所有故障实例(漏报率为 0),但在连续低温寡照的天气条件下,该模型显示出较高的误报率。该方法对于提高电源故障预判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为后续进一步结合天气要素、站点环境等多源信息建立精细化模型提供了参考。
2025(4):74-78.
摘要:随着气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不断增加,新型网络攻击方式对传统安全防护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对近年来陕西省气象部门网络安全防护需求的分析,设计了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逻辑架构、功能,并搭建了以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为中心,联动流量探针、多种防火墙的网络安全拓扑,提供了“全面监测、快速联动、一站处置”的网络安全防护工具。经30 d应用场景测试,系统检测出43台风险资产、2.01万条有效告警,联动省市防火墙主动阻断了362个攻击源,在2024年度部门网络攻防演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5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编辑管理
快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