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陕西1981—2010年30a的气候资料,以8月上旬平均气温、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量、5月中旬—6月上旬日照、生育期大于≥10℃的活动积温4个因子作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陕西棉花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陕西省棉花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陕西棉花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关中中东部及沿黄河的滩地,在适宜区内,应根据秋季降水预测情况,选择棉花中早熟品种,以避免秋霖危害。
分析了近三年《陕西气象》天气分析类来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建议,对提升该类论文质量、帮助作者提高稿件录用率有一定意义。
文后参考文献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以《陕西气象》为例,分析气象科技论文文后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正确的引用和著录方法,为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帮助,为编辑人员加工论文提供借鉴。
气象科技论文中,时间的使用频率很高,但《陕西气象》许多来稿中时间的表示方法不规范,有的还把时刻与作为物理量的时间混淆,依据有关国家标准\[1-3],参考相关文献\[4-7],结合来稿中常出现的问题,介绍科技文章中时间的表示方法,供作者写作和投稿时参考。
摘要:应用常规资料、FY-2C红外云图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是高空下滑冷槽、中低层暖平流和地面弱冷锋。上干冷、下湿暖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为冰雹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锋面前部形成的两个中-β尺度系统受锋面附近前冲冷流的触发,造成这次强对流性天气。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强度越大、强中心高度越高,造成的天气越强;径向速度图上的“逆风区”,说明该地为风速的大值区、风向也发生了突变;当对流回波处于强盛阶段时,VIL值先猛增、后相对稳定,当达到峰值时即出现冰雹,当突然减小时,影响地面将出现大风,因此VIL对冰雹和大风的判别有很好的预报意义。
利用西安国家一般气象站和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2006—2013年同期风向风速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西安城区与郊区风向及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安城区的月平均风速均小于郊区,城区比郊区偏小50%左右;两地逐月月平均风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郊区波动较大,城区较平缓;两地年平均风速均呈缓慢减小趋势,城区比郊区减小趋势明显;郊区极大风速远大于城区;郊区大风日较多,城区仅有1 d,郊区出现大风的概率远高于城区。城区和郊区最多风向略有偏差,偏离1~20个方位;城区四季的最多风向均不同,郊区四季的最多风向变化不大;城区极大风风向较为分散,郊区较集中。
根据西安1951—2013年气温、降水,1971—2013年浅层地温,1981—2013年深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西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西安近63a气温增温明显,降水缓慢波动下降;各层年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160cm 升温最大,15cm 升幅最小。2)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除夏季在20世纪70—80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年代际均呈上升趋势,21世纪后升温最为迅速;各年代际降水呈显著波动趋势。3) 西安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春、冬季;四季降水均有所减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 %以上,主导年降水量的变化。4)西安年平均气温、地温20世纪90年代发生升温突变,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
介绍了美国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口、交互式分析功能、波谱工具、矢量处理功能、及遥感图像处理功能等。并将MODIS影像(HDF数据格式)在NEVI中进行了处理分析,包括数据读入、影像几何校正、监督分类和制图。应用证明,ENVI可以处理最先进的卫星数据格式,在高级遥感图像处理和高光谱影像处理方面具有优势。
利用陕西黄土高原47a地质灾害和相对应的降雨资料,在陕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
划分基础上,采用面平均雨量确定各易发区的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量,各易发区的临界雨量
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滑坡和崩塌的临界雨量明显不同,一般滑坡临界雨量均高于崩塌;高易发
区的临界雨量并不一定低于中易发区和易发区。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日综合雨量方法,确定诱发
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诱发滑坡的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25、35、65mm,诱发
崩塌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15、30、50mm。
对6s(SecondSimulationoftheSatelliteSignalintheSolarSpectrum)模型的结构及计算流程进行分析,利用2006年6月16日的TERRA资料,基于数据本身反演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水汽含量和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后应用6S模型和反演的结果对关中盆地的MODIS资料进行大气校正,并对结果进行探讨。
摘要:利用宁强县1957—2007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雾日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近51a来宁强县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宁强县年平均气温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2℃/10a,其变化具有波动性;年降水量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60.92mm/10a,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且年内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和夏季,降水量主要分布在800~1500mm之间,降水量高于601mm的保证率达到10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89.0h;年雾日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9.92d/10a,从1980年开始年雾日数急剧增加,雾日数的增加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
摘 要: 《陕西气象》来稿中有许多涉及气象观测、设备维护、计算机应用等经验交流类文章,作者大多在基层工作或初学写作。由于经验不足,稿件多有不规范现象。因此总结此类文章写作、投稿、修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和稿件录用率。
在分析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结合MICAPS资料和NCEP1°×
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2009年11月9—12日雨雪转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西
风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及南下的强冷空气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雨)雪期间
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其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本次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持续的逆温层存在使本
次过程灾害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暖湿气流提供了持续的水汽输送;500hPa的定容等熵温
度梯度负值中心与未来24h的降(雨)雪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3 版权所有